胃蛋白酶原(Pepsinogen,PG)是胃黏膜主细胞分泌的胃蛋白酶前体,根据生物化学特性和免疫原性差异分为胃蛋白酶原Ⅰ(PGⅠ)和胃蛋白酶原Ⅱ(PGⅡ)。PGⅠ主要由胃底腺的主细胞分泌,而PGⅡ则分布于胃底腺、幽门腺及十二指肠腺。两者的浓度及比值(PGⅠ/PGⅡ)可反映胃黏膜功能状态,是评估胃黏膜萎缩、胃炎、胃溃疡及胃癌风险的重要生物标志物。早期胃黏膜病变(如萎缩性胃炎)常导致PGⅠ水平下降和PGⅡ水平升高,而PGⅠ/PGⅡ比值降低与胃癌风险显著相关。因此,通过检测胃蛋白酶原Ⅰ/Ⅱ水平,可为消化道疾病的筛查、诊断及预后评估提供重要依据。
胃蛋白酶原Ⅰ/Ⅱ检测通常包含以下核心项目:
1. PGⅠ浓度检测:直接反映胃底腺主细胞的分泌功能,其水平降低提示胃底腺萎缩,常见于慢性萎缩性胃炎或胃癌早期。
2. PGⅡ浓度检测:与胃黏膜炎症程度相关,幽门螺杆菌感染或胃窦部炎症时可显著升高。
3. PGⅠ/PGⅡ比值:该指标对胃黏膜萎缩具有更高特异性,比值<3.0通常提示胃体部萎缩,是胃癌筛查的重要预警信号。在日本等国家,该比值已被纳入国家级胃癌早期筛查项目。
目前主流检测方法包括:
1. 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通过特异性抗体捕获目标蛋白,结合酶标二抗显色定量,具有高灵敏度和低成本优势,但操作步骤较繁琐。
2.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CLIA):采用磁微粒包被抗体和化学发光标记技术,自动化程度高,检测速度快(通常<20分钟),适合大批量样本检测。
3. 胶体金免疫层析法:基于试纸条的快速检测技术,15分钟内可定性或半定量判断结果,适用于基层医疗机构或急诊筛查。
为确保检测结果可靠性,需遵循以下标准:
1. 试剂盒性能标准:根据《体外诊断试剂注册管理办法》,PGⅠ/Ⅱ试剂盒的线性范围应覆盖1-200ng/mL(PGⅠ)和1-50ng/mL(PGⅡ),批内CV<10%,回收率在90-110%之间。
2. 参考区间:根据IFCC建议,健康人群PGⅠ参考值为70-200ng/mL,PGⅡ为3-20ng/mL,PGⅠ/PGⅡ比值>3.0。日本JSH指南将比值<3.0定义为胃癌高风险阈值。
3. 标准化要求:实验室需定期进行校准品溯源和室间质评,采用国际标准物质(如WHO参考品NIBSC 12/232)保证结果一致性。同时需控制样本采集条件(空腹≥8小时,避免质子泵抑制剂影响)。
胃蛋白酶原Ⅰ/Ⅱ检测作为无创性胃功能评估手段,在消化道疾病管理中具有重要价值。通过规范化的检测方法选择和严格的质量控制,可有效提升胃癌早期筛查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建议医疗机构结合内镜检查和幽门螺杆菌检测,建立多维度的胃健康评估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