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是血浆中重要的凝血因子之一,由肝脏合成并参与凝血过程的最终阶段。其浓度的异常与多种疾病密切相关,例如出血性疾病、血栓形成风险、肝功能障碍以及炎症反应等。纤维蛋白原测定试剂盒作为临床实验室的核心检测工具,能够通过定量分析血浆中纤维蛋白原水平,为疾病诊断、治疗监测和预后评估提供关键依据。近年来,随着凝血功能检测需求的增加,纤维蛋白原检测的准确性、灵敏度和标准化程度已成为关注焦点。
纤维蛋白原测定试剂盒主要用于以下临床场景:1)术前凝血功能筛查,评估患者出血风险;2)血栓性疾病的诊断与疗效监测(如深静脉血栓、肺栓塞);3)肝病患者的肝功能评估(尤其肝硬化或急性肝衰竭);4)遗传性纤维蛋白原缺乏症或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的诊断;5)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动态监测。此外,在产科领域,纤维蛋白原水平对产后出血的预测具有重要价值。
目前临床常用的纤维蛋白原检测方法主要包括:
1. Clauss法(功能测定法):通过添加过量的凝血酶使血浆凝固,测定凝血时间与纤维蛋白原浓度的反比关系。该方法特异性高,是WHO推荐的参考方法,尤其适用于低值样本检测。
2. PT衍生法(凝血酶原时间衍生法):基于凝血酶原时间(PT)检测的改良方法,通过标准曲线计算纤维蛋白原含量。操作简便但易受抗凝药物干扰。
3. 免疫比浊法:利用纤维蛋白原特异性抗体进行抗原-抗体反应,通过浊度变化定量分析。可检测异常纤维蛋白原,但无法反映功能活性。
纤维蛋白原检测需遵循严格的质量标准:
国际标准:参照CLSI(临床实验室标准协会)H59-A指南和ISO 17593:2007体外诊断医疗器械标准,要求批内精密度≤5%,批间精密度≤10%。
校准体系:采用WHO国际标准品(NIBSC 98/612)建立校准曲线,检测范围一般为0.5-10.0 g/L,最低检测限需≤0.2 g/L。
质控要求:每批次检测需包含正常值(2.0-4.0 g/L)和异常值(低值/高值)质控品,允许偏差不超过±15%。试剂盒需通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的注册检验,符合YY/T 1652-2019《纤维蛋白原检测试剂盒》行业标准。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检测方法的结果可能存在差异,实验室应建立方法学参考区间并定期进行方法学比对。随着检测技术的进步,新一代磁珠法、化学发光法等高灵敏度方法正在逐步应用于特殊病例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