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中毒是全球范围内常见的公共卫生问题,其发生与致病微生物、化学污染物或天然毒素密切相关。及时、准确的检测是防控食物中毒的关键环节,能帮助追溯污染源、阻断传播链,并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随着食品供应链的复杂化和新型病原体的出现,检测技术也在不断升级,覆盖从农场到餐桌的全流程风险监控。
食物中毒检测主要针对三大类危害物质:
1. 病原微生物: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副溶血性弧菌、大肠杆菌O157:H7、诺如病毒等;
2. 生物毒素:肉毒杆菌毒素、黄曲霉毒素、麻痹性贝类毒素等;
3. 化学污染物:农药残留、重金属(铅、砷、汞)、非法添加物(如工业染料)等。
1. 微生物培养法
传统金标准,通过选择性培养基分离致病菌,结合生化试验与血清学分型,检测周期通常需3-7天。
2. 分子生物学检测
采用PCR、实时荧光PCR或基因测序技术,可在4-8小时内快速鉴定病原体DNA/RNA,灵敏度达1-100CFU/g。
3. 免疫学检测
应用ELISA、胶体金试纸条等,特异性检测毒素或病原体抗原,适用于现场快速筛查(15-30分钟出结果)。
4. 理化分析
利用HPLC、GC-MS等仪器检测化学污染物,精确测定含量是否符合安全限值。
中国标准:
- GB 4789系列(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标准)
- GB 5009系列(食品理化检测方法)
- WS/T 82-2017(诺如病毒感染诊断标准)
国际标准:
- ISO 6579(沙门氏菌检测)
- FDA BAM(细菌分析手册)
- AOAC国际标准方法
实验室需通过CNAS、CMA资质认证,检测结果需满足:
- 致病菌不得检出(n=5,c=0,m=0)
- 毒素含量低于限量标准(如黄曲霉B1≤5μg/kg)
- 化学污染物符合GB 2762规定
食物中毒检测需结合流行病学调查与实验室分析,建立从快速初筛到精准确认的多级检测体系。随着生物传感器、宏基因组测序等新技术的应用,检测效率与覆盖范围持续提升,但食品安全仍需通过源头管控、过程监测与终端检测的多维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