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砷(以 As 计)检测是环境监测和食品安全领域的关键环节,涉及评估样品中总无机砷(主要包括砷酸盐和亚砷酸盐)的浓度水平。无机砷是一种剧毒污染物,常见于工业废弃物、农业化肥、受污染水源和某些食品(如大米、海鲜)中,长期暴露可导致皮肤癌、内脏损伤等严重健康风险。由于有机砷通常毒性较低,检测以总砷元素(As)形式表示,旨在准确量化风险最高的无机砷含量。在当今全球环境污染加剧的背景下,该检测对于制定公共健康政策、确保饮用水安全、监控食品供应链以及评估生态修复效果具有重大意义。监管机构如世界卫生组织(WHO)和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强调,定期检测能有效预防砷中毒事件,保护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
无机砷(以 As 计)的检测项目主要覆盖环境介质和消费品中的关键样本类型。核心项目包括水样(如饮用水、地下水、地表水)、食品基质(如谷物、蔬菜、水产品)、土壤和沉积物样本,以及工业废水等。检测目的为测定总无机砷含量,以砷元素(As)计,单位为毫克/千克(mg/kg)或微克/升(μg/L)。具体项目设定取决于应用场景:例如,在食品安全中,重点检测大米中无机砷超标风险;在环境监测中,则关注土壤和水源的累积性污染。检测项目通常基于风险导向设计,需考虑样品基质差异(如高蛋白食品可能干扰结果),确保代表性采样和预处理标准化。
无机砷(以 As 计)的检测方法多样,依据灵敏度和适用性选择合适技术。常用方法包括原子荧光光谱法(AFS)、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和氢化物发生-原子吸收光谱法(HG-AAS)。AFS方法基于砷元素在特定条件下激发的荧光信号,适用于水样和简单食品基质,具有高灵敏度和低成本优势;ICP-MS则利用等离子体质谱分析,提供ppb级精度,适合复杂基质如土壤和生物样品,但需精密设备;HG-AAS通过氢化物生成分离砷,再结合原子吸收检测,操作简便,广泛用于例行监控。所有方法均需预处理步骤如酸消化或微波消解,以释放无机砷并消除干扰。实验室常采用质量控制措施(如平行样和标样验证)确保数据可靠性。
无机砷(以 As 计)的检测标准严格规范了限值要求和操作流程,以确保结果可比性和合规性。国际标准包括ISO 17294-2(水质检测中砷的测定)和CODEX STAN 193(食品污染物限量),规定饮用水砷限值为10 μg/L,食品中无机砷最大残留限量(如大米为0.2 mg/kg)。中国国家标准GB 5009.11-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总砷及无机砷的测定)详细定义了检测方法、样品处理和报告格式,强调使用已验证技术如AFS或ICP-MS。环境领域标准如HJ 84-2016(水质检测标准)也规定了土壤和水样中砷的检测阈值(如土壤限值为30 mg/kg)。这些标准要求定期校准仪器、参与能力验证,并报告不确定度,以符合全球监管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