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用水是维持生态系统平衡和人类生活的重要资源,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多种类型。随着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水体污染问题日益严峻,污染物种类复杂多样,可能包含重金属、有机物、病原微生物等有害成分。水质的安全直接关系到人类健康、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稳定。因此,环境用水检测成为评估水质安全、制定治理方案的核心手段,也是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控的重要技术支撑。
环境用水检测需覆盖全面且有针对性的指标,主要包含以下四类:
1. 物理指标:包括浊度、色度、温度、悬浮物、电导率等,反映水体的感官性状和物理特性。
2. 化学指标:涵盖pH值、溶解氧(DO)、化学需氧量(COD)、生物需氧量(BOD)、氨氮、总磷、总氮等,用于评估水体化学污染程度及自净能力。
3. 生物指标:如总大肠菌群、细菌总数、藻类密度等,用于判断水体生物污染风险。
4. 重金属及有机污染物:铅、镉、汞、砷、苯并芘、多氯联苯(PCBs)等有毒有害物质的检测,是预防慢性毒性的关键。
根据检测目标的不同,常用的方法包括:
理化分析法:如滴定法测定COD,重量法检测悬浮物,分光光度法分析氨氮浓度。
仪器分析法:原子吸收光谱(AAS)用于重金属检测,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分析挥发性有机物,电感耦合等离子体(ICP)测定痕量元素。
生物检测法:基于生物传感器或鱼类急性毒性实验评估水体生物毒性。
快速检测技术:便携式水质检测仪、试纸法及传感器技术可实现现场快速筛查。
国内外对水质检测制定了严格的规范标准:
中国标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2017)、《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等,明确不同用途水体的限值要求。
国际标准:世界卫生组织(WHO)《饮用水水质准则》、美国EPA《清洁水法》等,为跨境水体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行业规范:如农业灌溉用水需符合《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 5084-2021),工业循环水需满足特定工艺参数。
环境用水检测通过科学的项目选择、精准的方法应用和严格的标准化管理,为水质安全提供全方位保障。随着检测技术的智能化和自动化发展,未来将进一步提升监测效率,助力水环境治理向精细化、动态化方向迈进。只有持续强化水质检测体系,才能有效应对污染挑战,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