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气分析仪作为临床实验室和重症监护室的核心设备之一,主要用于快速、精准地检测血液中的气体分压、酸碱平衡及电解质水平,为危重患者的呼吸功能评估、代谢状态分析和治疗方案制定提供关键依据。其检测结果直接影响机械通气参数调整、酸碱失衡纠正和电解质紊乱的诊疗决策。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现代血气分析仪已实现全自动化操作,检测项目从基础血气参数扩展到电解质、葡萄糖、乳酸等综合指标,极大提升了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效率。
血气分析仪核心检测项目可分为三大类:
1. 血气参数:pH值(7.35-7.45)、氧分压(PaO₂ 80-100 mmHg)、二氧化碳分压(PaCO₂ 35-45 mmHg)
2. 电解质指标:钠(Na⁺ 135-145 mmol/L)、钾(K⁺ 3.5-5.5 mmol/L)、钙(Ca²⁺ 1.15-1.35 mmol/L)、氯(Cl⁻ 96-106 mmol/L)
3. 代谢参数:乳酸(0.5-2.2 mmol/L)、血糖(3.9-6.1 mmol/L)、血细胞压积(Hct 35-50%)
部分高端机型还可检测碳氧血红蛋白(COHb)等特殊参数。
血气分析仪主要采用以下技术实现检测:
1. 电极法:玻璃电极测pH值、Clark电极测PO₂、Severinghaus电极测PCO₂
2. 分光光度法:用于电解质检测,如钠钾离子选择性电极
3. 计算法:通过Henderson-Hasselbalch方程推算碳酸氢盐(HCO₃⁻)浓度
现代仪器普遍采用全血微流控技术,样本量仅需0.1-0.3 mL,检测时间缩短至2-5分钟。
血气分析检测需严格遵循以下标准:
1. 国际标准:CLSI(临床实验室标准协会)EP23-A文件、NCCLS(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C46-A指南
2. 国内规范:《血气分析仪校准规范》(JJF 1695-2018)、《便携式血糖仪临床操作和质量管理指南》
3. 质量控制要求:
- 每日执行两点校准(37℃环境)
- 每8小时检测质控品(正常/异常值各1次)
- 温度补偿误差≤0.01 pH/℃
- PO₂检测允许总误差≤3%
根据ISO 17511:2020标准,血气分析仪需验证:
1. 精密度:CV值≤1.5%(pH值)、≤3%(电解质)
2. 准确度:与参考方法偏差≤0.04 pH单位、±4 mmHg(PO₂)
3. 线性范围:pH 6.8-7.8、PO₂ 20-800 mmHg
4. 抗干扰能力:溶血(Hb<5g/L)、脂血(甘油三酯<1000 mg/dL)下结果偏移<5%
临床应用中需特别注意:样本采集后需立即检测(15分钟内),避免气泡混入,肝素抗凝管需选择液态肝素(浓度50-100 IU/mL)。定期进行仪器维护保养(电极膜更换周期3-6个月)和人员操作培训,是保证检测结果可靠性的关键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