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Infectious Hematopoietic Necrosis, IHN)是一种由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IHNV)引起的急性、高致死性鱼类病毒性疾病,主要危害鲑鳟鱼类(如虹鳟、大西洋鲑等)。该病可通过水体、病鱼排泄物、卵及精液传播,具有发病急、死亡率高(可达90%以上)的特点,对水产养殖业造成严重经济损失。IHN的典型症状包括体表出血、腹部膨大、眼球突出及肝脏、肾脏等造血器官坏死。由于早期症状易与其他鱼类疾病混淆,实验室检测成为确诊和防控的关键手段。
针对IHN的检测需覆盖病原鉴定、病毒载量分析及感染状态评估,主要包括以下项目:
1. 病毒分离与鉴定:通过采集病鱼的肾脏、脾脏或卵巢液样本,接种敏感细胞系(如CHSE-214或EPC细胞)进行病毒培养,观察细胞病变效应(CPE)以初步判断是否存在IHNV感染。
2. 分子生物学检测:利用RT-PCR、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或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技术检测病毒核酸,可快速、灵敏地识别IHNV的特异性基因片段(如G蛋白基因或N蛋白基因)。
3. 血清学检测: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或中和试验检测鱼体内特异性抗体,用于流行病学调查和群体免疫状态评估。
4. 组织病理学检查:对患病鱼类的造血组织(如肾脏、脾脏)进行切片染色,观察细胞坏死、嗜酸性包涵体等特征性病变。
不同检测方法适用于不同场景,需根据目的选择:
1. 病毒分离法:将样本处理后接种至细胞培养瓶,在15-20℃培养7-14天,定期观察CPE(如细胞圆缩、脱落)。阳性结果需通过免疫荧光(IF)或PCR进一步验证。此方法特异性高,但耗时较长。
2. RT-PCR检测:提取样本RNA后,采用针对IHNV保守区域(如N基因)的引物进行反转录扩增。常规RT-PCR可检测病毒存在,qPCR可定量分析病毒载量,灵敏度可达10^1-10^2拷贝/μL。
3. 免疫学快速检测:胶体金试纸条或ELISA试剂盒可在30分钟内完成现场检测,适用于养殖场的初步筛查,但需注意与其他弹状病毒的交叉反应风险。
国内外对IHN检测制定了严格的技术规范:
1. OIE标准: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水生动物疾病诊断手册》规定,确诊需满足病毒分离阳性且PCR/测序确认,或组织病理学结合特异性核酸检测结果。
2. 国家标准:中国《GB/T 15805.2-2018 鱼类检疫规程 第2部分: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IHN)》明确要求采用细胞培养结合RT-PCR的方法进行检测,并对样本采集、保存和运输条件作出详细规定。
3. 行业规范:水产养殖企业需执行《NY/T 564-2018 鱼类疫病检测技术规范》,定期开展抗体监测和病原筛查,阳性样本需上报并启动隔离消毒程序。
以上标准均强调实验操作的生物安全要求,检测实验室需具备BSL-2级防护资质,防止病毒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