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贺氏菌(Shigella)是一种革兰氏阴性杆菌,是引起细菌性痢疾的主要病原体,可通过污染的水源、食物或接触传播,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其感染症状包括腹泻、发热、腹痛等,重症患者可能引发脱水、休克甚至死亡。因此,对食品、饮用水、临床样本和环境中的志贺氏菌进行快速、精准的检测,是保障公共卫生安全和预防疫情暴发的关键环节。随着检测技术的进步,目前针对志贺氏菌的检测已形成标准化流程,覆盖多种样本类型,并建立了严格的判定标准。
志贺氏菌的检测项目主要围绕其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和耐药性展开,具体包括:
1. 菌种鉴定:通过分离培养和生化反应确定样本中是否存在志贺氏菌,并区分其种类(如痢疾志贺氏菌、福氏志贺氏菌等)。
2. 毒力基因检测: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如PCR)检测与侵袭性相关的基因(如ipaH、virG等),评估菌株的致病能力。
3. 血清分型:针对不同血清型的志贺氏菌进行特异性抗原检测,辅助流行病学溯源。
4. 药敏试验:分析菌株对常用抗生素的敏感性,指导临床治疗并监测耐药性趋势。
5. 环境样本检测:对食品加工场所、餐具、水源等环境样本进行污染评估。
目前常用的检测方法分为传统培养法、分子生物学法和免疫学法三类:
1. 传统培养法:通过选择性培养基(如SS琼脂、XLD琼脂)进行初筛,结合生化反应(如氧化酶试验、糖发酵试验)和血清学凝集试验完成鉴定。该方法准确性高,但耗时较长(需3-5天)。
2. 分子生物学检测:基于PCR、实时荧光定量PCR或基因测序技术,直接检测志贺氏菌的特异性基因片段(如invE、ial),可在24小时内获得结果,灵敏度高,适用于快速筛查。
3. 免疫学方法: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或胶体金试纸条检测菌体抗原,操作简便但可能存在交叉反应。
4. 自动化检测系统:如VITEK 2、MALDI-TOF MS等仪器,可快速完成菌种鉴定和药敏分析。
国内外针对不同领域的志贺氏菌检测制定了明确标准:
1. 食品安全标准(GB 4789.5-2012):规定食品样本的前处理、选择性增菌(GN肉汤)、分离培养(HE/XLD琼脂)及生化确认流程。
2. 临床检验标准(WS/T 13-2020):要求粪便样本需在2小时内接种,采用多重PCR同时检测志贺氏菌、沙门氏菌等肠道致病菌。
3. 国际标准(ISO 21567:2004):适用于食品和动物饲料中志贺氏菌的检测,强调分子生物学方法的验证要求。
4. 美国FDA标准(BAM Chapter 6):详细规范了增菌培养基配方、亚甲蓝染色辅助鉴定等操作细节。
检测结果的判定需结合培养特性、生化反应和分子检测结果,最终阳性样本需满足:在选择性培养基上形成典型菌落,生化特征符合志贺氏菌特性,且PCR或血清学确认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