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及其产品检测是保障食品安全、防止疫病传播、维护公共卫生安全及国际贸易信誉的核心环节。随着全球贸易的扩大和消费者对食品质量要求的提高,动物源性产品(如肉、蛋、奶、皮毛等)的检测需求日益增长。检测不仅涉及动物健康状态评估,还包括产品中污染物、药物残留、病原微生物及非法添加物的筛查,以确保其符合国家法规和国际标准。通过科学的检测手段,可有效预防人畜共患病扩散、减少食品安全事故,同时提升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水平。
动物及其产品的检测项目根据用途和风险等级可分为以下几类: 1. 病原微生物检测:包括沙门氏菌、布鲁氏菌、禽流感病毒等病原体的筛查; 2. 兽药残留检测:如抗生素、抗寄生虫药的残留量分析; 3. 激素与添加剂检测:监控瘦肉精、生长激素等违禁物质的使用; 4. 寄生虫及虫卵检测:针对旋毛虫、绦虫等寄生虫的污染风险; 5. 理化指标检测:包括水分、蛋白质含量、重金属(如铅、镉)等项目的分析。 此外,针对特定产品(如蜂蜜、乳制品)还需进行真实性鉴别,防止掺假行为。
现代动物检测技术结合了传统方法与前沿科技: 1. 微生物学方法:通过培养法、PCR(聚合酶链反应)或基因测序技术检测病原体; 2. 理化分析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等技术分析药物残留; 3. 免疫学方法:如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快速筛查特定抗原或抗体; 4. 分子生物学技术:利用核酸探针、CRISPR等工具实现高灵敏度检测; 5. 快速检测试剂盒:适用于现场筛查,例如胶体金试纸条检测兽药残留。 不同方法在灵敏度、成本和时间效率上各有优劣,需根据需求选择组合方案。
动物检测需遵循严格的国内外标准体系: 1. 国际标准:如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发布的《陆生动物卫生法典》、ISO 17025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 2. 国家标准:各国制定的强制性标准,例如中国GB 31650-2019《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兽药最大残留限量》; 3. 行业规范:如欧盟EC/2073/2005法规对食品微生物的限量要求,以及美国FDA对进口动物产品的检测指南; 4. 区域性协议:针对跨境贸易的双边或多边协定(如中国-东盟自贸区检验检疫规则)。 检测标准的动态更新要求实验室持续跟踪法规变化,确保检测结果的合规性与权威性。
动物及其产品检测是连接养殖、加工与消费的关键质量控制环节。通过系统化的检测项目、精准的检测方法及国际化的标准体系,可有效识别风险,保障产业链的安全性与透明度。未来,随着快速检测技术和人工智能数据解析的普及,检测效率与覆盖范围将进一步提升,为全球动物源性产品的质量安全提供更强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