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中毒是由摄入受污染或有毒食物引起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其检测是保障食品安全、追溯病原体的关键环节。当发生食物中毒时,需迅速采集患者呕吐物、粪便、剩余食物及环境样本(如餐具、加工台面等),通过系统化的实验室分析确定致病因子。检测流程通常包括样本预处理、微生物学检验、化学毒物分析及分子生物学鉴定等步骤,旨在快速识别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真菌毒素)或化学污染物(如农药、重金属),从而指导临床治疗和防控措施。
食物中毒样本的核心检测项目分为以下几类:
1. 致病菌检测:如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副溶血性弧菌、李斯特菌等;
2. 毒素分析:包括细菌毒素(如肉毒杆菌毒素、葡萄球菌肠毒素)及真菌毒素(如黄曲霉毒素);
3. 病毒检测:诺如病毒、轮状病毒等常见食源性病毒;
4. 化学污染物筛查:农药残留、亚硝酸盐、重金属(铅、汞、砷)等;
5. 寄生虫鉴定:如隐孢子虫、贾第鞭毛虫等。
现代实验室采用多种精密仪器提升检测效率:
1. PCR仪:用于病原体基因快速扩增与鉴定;
2. 气相/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LC-MS):检测化学毒素及污染物;
3. 酶标仪:通过ELISA法分析蛋白质类毒素;
4. 微生物自动鉴定系统(如VITEK、MALDI-TOF):实现细菌快速分型;
5. 原子吸收光谱仪(AAS):测定重金属含量。
依据检测目标选择不同技术:
1. 传统培养法:通过选择性培养基分离并鉴定病原菌;
2. 免疫学方法:如胶体金试纸条快速检测毒素;
3. 分子生物学技术:实时荧光PCR、基因测序用于病原体精准识别;
4. 生物传感器技术:实现毒素的即时现场检测;
5. 代谢组学分析:通过代谢产物追踪污染来源。
国内外主要遵循以下标准体系:
1. 中国国家标准(GB):如GB 4789系列(食品微生物检验)、GB 5009系列(食品理化检验);
2.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如ISO 6579(沙门氏菌检测)、ISO 15216(诺如病毒检测);
3. 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方法:BAM手册规范食源性病原体检测流程;
4. 欧盟标准(EN):如EN ISO 21871(副溶血性弧菌检测);
5. 行业快速检测指南:针对突发疫情制定的应急检测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