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品洗涤后外观变色检测技术规范与流程
引言
洗涤后外观变色是纺织品常见的质量问题之一,直接影响产品的使用价值和消费者满意度。变色可能源于染料性质、织物结构、生产工艺或洗涤条件等多种因素。建立科学、客观的变色检测评估体系,对于控制产品质量、改进工艺至关重要。
一、 变色现象的成因机理分析
- 染料迁移与脱落:
- 浮色清除不足: 染色后处理中未充分去除未固着的染料,在洗涤过程中极易溶出。
- 染料牢度不佳: 染料与纤维的结合力(键合强度)不足,在洗涤的物理化学作用下(摩擦、皂液、温度)发生解吸或分解。
- 纤维自身变化:
- 泛黄/老化: 某些纤维(如棉、丝、锦纶)在洗涤过程中接触氧化剂(如含氯漂白剂)、光照或高温,导致分子结构变化而产生黄变。
- 溶胀与收缩: 纤维吸水溶胀可能导致染料结合点发生变化,影响显色;不均匀收缩也可能导致视觉上的色泽差异。
- 化学试剂影响:
- pH值敏感: 部分染料对洗涤液的酸碱度敏感,pH值变化可引起色光改变(如某些活性染料)。
- 氧化还原作用: 洗涤剂中的氧化剂(漂白成分)或还原剂可能破坏染料发色团结构,导致褪色或变色。
- 物理摩擦作用: 洗涤过程中的机械摩擦力会加剧染料脱落或导致织物表面磨损,影响光泽和色泽。
- 沾色(搭色): 不同颜色衣物混洗时,掉落的染料转移并沾染到其他衣物上,造成非预期的颜色改变。
二、 检测流程与评估方法
-
样品准备:
- 取样: 按规定方法裁剪足够大小的试样(通常需包含多色或复杂花型区域)及对应的原样(未洗涤对照样)。
- 标记: 清晰标记试样编号、洗涤条件、待评估区域。
- 预处理: 若试样有特殊整理(如防水涂层),需评估该整理对洗涤变色测试的影响,必要时在报告中注明。
-
模拟洗涤处理:
- 标准选择: 依据产品用途、纤维成分、预期保养方式,选择适用的国际/国家/行业标准(如 ISO, AATCC, GB/T)中的洗涤测试方法。常用标准包括ISO 105-C系列(耐家庭和商业洗涤色牢度)、AATCC 61(家庭洗涤色牢度:加速法)等。
- 设备: 使用符合标准的耐洗色牢度试验机(如旋转式水洗机)或家庭洗衣机(需严格控制参数)。
- 参数设定:
- 洗涤剂: 使用标准规定的合成洗涤剂及其浓度。
- 浴比: 严格遵守标准规定的水与试样比例。
- 温度: 设定测试所需的洗涤温度(如40℃, 60℃)。
- 时间: 设定洗涤和漂洗总时长。
- 机械作用: 通过钢球数量(加速法)或搅拌速度控制摩擦程度。
- 次数: 根据要求设定洗涤循环次数(1次、5次等)。
-
洗涤后处理:
- 漂洗: 按标准要求进行充分漂洗,去除残留洗涤剂。
- 脱水: 按标准要求进行离心脱水或挤压脱水。
- 干燥: 优先选用平摊晾干(避免悬挂变形)或滚筒烘干(需明确烘干条件)。记录干燥方式。
-
变色评估:
- 环境条件: 在符合标准的光源箱(如D65日光光源)下进行,环境为中性灰背景(避免环境色干扰),评估人员需通过色觉检查。
- 状态调整: 确保洗涤干燥后的试样与原样在相同温湿度条件下充分调湿平衡。
- 比对方式:
- 目测评级(主要方法): 将处理后的试样与原样紧密并列放置,在标准光源下,由至少2-3名经过培训的评级人员,依据变色灰卡(如ISO 105-A02, GB/T 250)进行比对评级。
- 评级标准:
- 5级: 目测无变化(或等同于控制样品的变色)。
- 4级: 轻微变化。
- 3级: 中等程度变化(可察觉)。
- 2级: 显著变化(明显)。
- 1级: 严重变化(完全改变)。
- 仪器测色(辅助/客观验证): 使用光谱测色仪(如分光光度计)测量试样处理前后的特定区域(Lab坐标值或反射光谱),计算色差值(ΔE)。色差值大小可客观量化变色程度,但其解读仍需结合目测结果和产品要求(不同色系对ΔE的敏感度不同)。常用的色差公式包括CIELAB (ΔE*ab)、CMC(2:1)、DE2000等。
- 评估区域: 重点评估主色、深色、浅色交界处、易摩擦部位等变色风险高的区域。
- 结果记录: 记录每名评级人员的目测评级结果及最终评定的等级(取平均值或多数一致意见)。如有仪器数据,需记录测量条件、色差公式及ΔE值。
-
沾色评估(相关项): 同时需评估测试织物对其他贴衬织物(如多纤维布或单纤维布)的沾色程度,使用沾色灰卡评级(ISO 105-A03),以全面反映洗涤对颜色的影响。
三、 判定基准与问题处理对策
- 判定基准: 根据产品类型、销售地区要求、品牌标准或客户协议制定具体的变色允收等级。例如,普通内衣可能要求耐洗变色≥3-4级,而高档时装或特殊功能面料可能要求≥4级或更高。
- 结果分析:
- 若变色超出允收范围,需结合评级结果和可能的成因进行分析诊断(如染料选择不当、固色工艺问题、后整理影响、洗涤条件过于严苛等)。
- 区分是均匀的整体变色还是局部的不规则变色(后者可能指向沾色或机械损伤)。
- 处理对策:
- 改进染色工艺: 选择合适的染料(提高色牢度级别)、优化染色处方、加强皂洗水洗去除浮色、使用高效固色剂。
- 优化后整理: 避免使用易引起黄变的整理剂(如某些柔软剂、树脂),或选用抗黄变品种。
- 指导消费者: 在产品洗唛上清晰标注推荐的洗涤方式、温度、禁用漂白剂等,减少因不当洗涤导致的变色。
- 供应商管理: 加强对染料、助剂供应商的质量要求,提供合格的测试报告。
四、 总结
洗涤后外观变色检测是评估纺织品耐用性和质量稳定性的核心环节。通过遵循标准化的测试流程,结合专业的目视评估和客观的仪器测量,能够准确识别变色问题及其严重程度。深入理解变色机理是制定有效改进措施的基础。持续优化染色工艺、加强原料控制并提供清晰的洗涤指引,是最大限度减少洗涤后变色风险、保障产品质量稳定性和消费者满意度的关键所在。
(注:参考文献部分可依据实际引用的标准添加,例如:参考标准:GB/T 8629, ISO 105-C06, AATCC 61, ISO 105-A02, ISO 105-A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