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器件高温可靠性关键测试:基射短路下集射极截止电流检测
核心参数:ICEO(sus)
当双极结型晶体管(BJT)的基极与发射极被强制短路(V<sub>BE</sub> = 0 V)时,在集电极-发射极之间施加低于击穿电压的反向电压(V<sub>CE</sub>)且在高温环境下,流经集电极的微小电流称为高温集电极-发射极截止电流,常记为 I<sub>CEO(sus)</sub>@High Temp。此参数是表征器件高温关断特性和漏电水平的关键指标。
为何高温环境至关重要
- 倍增效应: 半导体器件的本征载流子浓度随温度呈指数级增长,导致漏电流显著增大。
- 可靠性预警: 异常偏高的 I<sub>CEO(sus)</sub> 常预示器件内部存在缺陷、污染或潜在失效风险,直接影响高温工况下的稳定性和寿命。
- 功率损耗来源: 尤其在关断状态,此漏电流会转化为热量,对系统效率和热管理构成挑战。
核心测试方法与原理
-
建立基射短路:
- 采用可靠的金属导线焊接或低阻夹具,确保基极与发射极端子间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电气短路(R<sub>BE</sub> ≈ 0 Ω)。接触不良会引入误差。
-
高温环境模拟:
- 将被测器件置于可编程高低温试验箱内。
- 将箱内温度精确升至目标高温点(如125°C, 150°C, 175°C 等,依据器件规格或应用需求)。
- 关键: 必须确保器件结温充分均匀并稳定达到设定值。通常需要足够的热浸时间(如30分钟以上)。
-
施加集射偏压:
- 在集电极(C)与发射极(E)之间施加设定的直流反向电压 V<sub>CE</sub>。
- 此电压须严格 低于 器件在对应高温下的集电极-发射极击穿电压 V<sub>CEO(sus)</sub>,通常选择规格书标称的最大工作电压或一个确定的安全百分比(如80% V<sub>CEO(sus)</sub>)。
- 使用高稳定性、低纹波的可编程直流电源。
-
高精度电流测量:
- 在集电极回路中串联接入高灵敏度、高精度的电流测量单元(如皮安表、高精度源测量单元SMU)。
- 待施加的 V<sub>CE</sub> 稳定且器件温度充分平衡后,精确测量并记录此时流经集电极的微小电流值,此即 I<sub>CEO(sus)</sub>@设定高温。
-
数据记录与判定:
- 记录环境温度(T<sub>a</sub>)、结温估计值(T<sub>j</sub>)、施加的 V<sub>CE</sub> 以及测得的 I<sub>CEO(sus)</sub>。
- 将实测值与器件规格书规定的该温度下的最大允许值进行对比,判断是否合格。
关键考量与挑战
- 测量精度: 待测电流极其微弱(常为nA甚至pA级),极易受测试夹具绝缘电阻、环境电磁干扰、热电势、测试电缆噪声等影响。需采用屏蔽、防护(Guard)技术、低噪声线缆及优质连接器。
- 温度准确性: 确保器件芯片(结)实际温度达到并稳定在目标值是测试有效性的根本。需考虑封装热阻、夹具热传导及温箱均匀性。直接测量芯片温度通常困难,常依赖精确的环境温度控制与热模型估算。
- 电压稳定性: 电源需具备良好稳压性能与极低纹波,微小电压波动可能引起电流显著变化。
- 测试时间: 高温稳定需要时间,整个测试过程耗时较长。需平衡测试效率与温度稳定性要求。
- 安全性: 高温测试存在烫伤风险;施加高压存在电击风险。务必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
结论
精确检测基射短路条件下 BJT 或 IGBT 等器件在高温环境中的最大集电极-发射极截止电流 I<sub>CEO(sus)</sub>,是评估其高温关断特性、漏电性能和长期可靠性的核心手段。此测试对器件在高功率密度、严苛温度环境应用(如新能源汽车、工业电机驱动、可再生能源逆变器等)中的选型与失效分析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克服微弱电流测量、精确温控及噪声抑制等技术挑战,是获取真实、可信数据的关键。该参数达标与否,直接关乎系统在极端条件下的效能与安全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