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检测项目 > 材料检测
低温稳定性检测

低温稳定性检测

发布时间:2025-07-28 09:18:24

中析研究所涉及专项的性能实验室,在低温稳定性检测服务领域已有多年经验,可出具CMA和CNAS资质,拥有规范的工程师团队。中析研究所始终以科学研究为主,以客户为中心,在严格的程序下开展检测分析工作,为客户提供检测、分析、还原等一站式服务,检测报告可通过一键扫描查询真伪。

低温稳定性检测:原理、方法与应用指南

一、引言:低温稳定性的重要性

低温稳定性是衡量产品在低温环境下维持其物理、化学及功能性质的关键指标。对于众多行业而言,低温环境是产品生命周期中不可避免的环节:

  • 运输与储存: 寒冷地区冬季运输、冷藏/冷冻仓储;
  • 实际应用: 寒带地区使用、冷冻环境作业;
  • 品质保障: 预测产品在低温条件下的货架期表现。
 

低温稳定性不足可能导致产品发生一系列负面变化:

  • 物理变化: 分层、沉淀、结晶、粘度剧增、流动性丧失、破乳、胶体收缩;
  • 化学变化: 活性成分降解、氧化反应加速、pH值漂移;
  • 功能失效: 失去治疗效果、润滑性能下降、无法正常喷涂、电池无法供电。
 

因此,低温稳定性检测是产品研发、质量控制及市场准入的核心环节,对保障产品性能和用户体验至关重要。

二、核心检测方法与原理

低温稳定性检测的核心在于模拟产品可能经历的实际低温条件,观察其耐受性。主要方法包括:

  1. 低温循环试验:

    • 原理: 模拟昼夜温差或储存/运输环境变化,通过反复的温度升降循环(如 -20℃ ↔ 25℃),考察产品对热应力的抵抗能力和相变稳定性。
    • 应用: 评估电池电解液、高分子材料、胶粘剂等在温度波动下的表现。
  2. 恒温储存试验:

    • 原理: 将产品置于特定恒定低温(如 4℃, -20℃, -40℃)下储存一段时间(数小时至数月),模拟长期低温储存或使用环境。
    • 应用: 评估生物制剂、疫苗、食品、化妆品、化工原料等在特定低温下的长期稳定性。
  3. 低温离心试验:

    • 原理: 在低温(如 4℃)下对样品进行高速离心,加速不稳定体系中颗粒的沉降或分层过程,快速评估体系的物理稳定性。
    • 应用: 快速筛选乳液、悬浮液、脂质体等分散体系的低温物理稳定性。
  4. 冻融循环试验:

    • 原理: 使样品经历反复的冻结(如 -20℃ / -40℃)和融化(如 25℃ / 4℃)过程,模拟严寒气候或冷冻/解冻操作,考察产品对冰晶形成和融化过程的耐受性。
    • 应用: 评估疫苗、生物大分子溶液、细胞治疗产品、某些涂料和混凝土外加剂的耐冻融能力。
 

三、标准检测流程与关键要素

一项严谨的低温稳定性检测通常包含以下步骤:

  1. 样品准备:

    • 使用代表性批次的产品样品。
    • 按规定条件(如充分振摇)处理,确保初始状态一致。
    • 分装到适宜的容器中(密封良好,材质兼容)。
  2. 设定试验条件:

    • 温度选择: 基于产品预期暴露环境(如冰箱冷藏 2-8℃、冷冻 -18℃、严寒地区 -30℃)、相关标准或研发目标确定。
    • 持续时间: 根据目的设定(快速筛选可能几小时至几天,长期稳定性可能数周至数月)。冻融循环需明确循环次数(如 3次、5次、10次)。
    • 温度变化速率: 对于循环试验,需明确升降温速率(如 1℃/min),这对热敏材料尤其重要。
    • 对照设置: 通常设置常温(如 25℃)对照样品进行对比。
  3. 执行试验:

    • 将样品准确放置在设定好程序的低温试验箱、恒温冰箱或冷柜中。
    • 确保设备温度分布均匀、监控记录温度。
    • 对于冻融循环,需确保样品完全冻结和完全融化。
  4. 终点检测与评估:

    • 外观检查: 观察有无分层、沉淀、结晶、絮凝、变色、破乳、龟裂等现象,拍照记录。
    • 物理性质测试:
      • 粘度: 使用粘度计测量,观察低温下及恢复室温后的流动性变化。
      • 粒径分布: 使用激光粒度仪,检测颗粒聚集或分散状态变化。
      • 浊度/透光率: 评估溶液澄清度或分散均匀性变化。
    • 化学性质测试:
      • 含量测定: 使用HPLC、GC等方法检测活性成分或关键物质的含量变化。
      • 降解产物分析: 检测是否有低温诱导的杂质生成。
      • pH值测量: 观察酸碱度变化。
    • 功能性测试: 根据产品特性进行(如电池低温放电性能、涂料低温施工性、润滑剂低温启动扭矩)。
  5. 恢复性检查:

    • 将低温处理后的样品在标准室温(如 25℃)或使用温度下平衡一定时间(如 24小时)。
    • 重新评估外观和关键性能指标,判断是否可逆。
 

四、结果解读与标准判定

  1. 定性观察: 明确记录试验后出现的任何异常现象(如“轻微沉淀”、“明显分层”、“颜色变深”)。
  2. 定量分析: 计算关键指标的变化率(如粘度增加百分比、活性成分含量下降百分比、粒径增大倍数)。
  3. 与标准/规格对比: 依据产品标准、行业规范、研发目标或客户协议中规定的接受限度进行判定:
    • 外观: 通常要求无肉眼可见的不可接受变化(如严重分层、结块)。
    • 理化指标: 变化量需在预设的可接受范围内(如粘度增加 ≤ 20%,主成分含量 ≥ 标称量的 95%)。
    • 功能性: 需满足最低性能要求(如电池在 -20℃下能放出额定容量的 70%)。
  4. 恢复性判定: 对于某些产品,要求低温变化在恢复后必须可逆(如沉淀完全重新溶解,粘度恢复初始值)。
  5. 稳定性分级: 有时根据变化程度进行分级(如“通过”、“轻微变化但仍可接受”、“不通过”)。
 

五、应用领域示例

  • 制药与生物技术: 疫苗、蛋白质药物、核酸药物、细胞治疗产品、诊断试剂需在冷藏或冷冻条件下保持活性成分稳定、防止聚集或降解。
  • 化妆品与个人护理: 乳液、膏霜、洗发水、香水需防止低温下破乳、结晶、沉淀、粘度剧增或香气变化。
  • 化工与材料: 涂料、油墨、胶粘剂、润滑油脂、高分子材料需保持低温流动性、防止凝胶化、分层或性能下降。
  • 食品工业: 调味品、饮料、油脂、乳制品需防止结晶、脂肪析出、蛋白质变性或风味物质损失。
  • 电子与能源: 锂离子电池电解液需在低温下保持足够离子电导率,防止凝固导致电池失效。
 

六、结论

低温稳定性检测是保障产品在严苛低温环境下性能可靠、安全有效的科学手段。通过精心设计实验方案(选择合适的温度、时间、循环方式),严格执行标准化流程,并对结果进行多维度综合评估,可以准确预测产品在实际低温条件下的表现,为配方优化、工艺改进、质量控制和制定合理的储存运输条件提供关键数据支撑。持续改进低温稳定性检测方法,对提升产品竞争力和满足全球不同气候区域的市场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内容基于通用科学原理和行业实践总结,具体检测需严格遵循相关国家、国际或行业标准。)

检测资质
CMA认证

CMA认证

CNAS认证

CNAS认证

合作客户
长安大学
中科院
北京航空航天
合作客户
合作客户
合作客户
合作客户
合作客户
合作客户
合作客户
合作客户
合作客户
检测热点
2025-07-25
2025-07-25
2025-07-25
2025-07-25
2025-07-25
2025-07-25
2025-07-25
最新检测
联系我们
联系中析研究所
  • 服务热线:400-635-0567
  • 投诉电话:010-82491398
  • 企业邮箱:010@yjsyi.com
  •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航丰路8号院1号楼1层121
  • 山东分部: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唐冶绿地汇中心36号楼
前沿科学公众号 前沿科学 微信公众号
中析抖音 中析研究所 抖音
中析公众号 中析研究所 微信公众号
中析快手 中析研究所 快手
中析微视频 中析研究所 微视频
中析小红书 中析研究所 小红书
中析研究所
北京中科光析化工技术研究所 版权所有 | 京ICP备15067471号-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