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检测项目 > 材料检测
真菌毒素检测

真菌毒素检测

发布时间:2025-07-28 10:22:07

中析研究所涉及专项的性能实验室,在真菌毒素检测服务领域已有多年经验,可出具CMA和CNAS资质,拥有规范的工程师团队。中析研究所始终以科学研究为主,以客户为中心,在严格的程序下开展检测分析工作,为客户提供检测、分析、还原等一站式服务,检测报告可通过一键扫描查询真伪。

真菌毒素检测:守护食品与饲料安全的隐形卫士

一、 隐形威胁:认识真菌毒素

真菌毒素是由某些丝状真菌(霉菌)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如潮湿、温暖)生长繁殖过程中产生的有毒次级代谢产物。它们广泛污染各类农产品(谷物、坚果、水果、香料等)、饲料原料及制成品,甚至在加工和储存过程中也可能产生或持续存在。这些毒素化学性质稳定,耐高温、耐储存,常规的食品加工方法(如烹煮)往往难以完全破坏其毒性。

常见的、对人类和动物健康构成严重威胁的真菌毒素包括:

  • 黄曲霉毒素(Aflatoxins, AFTs): 主要由黄曲霉和寄生曲霉产生,毒性极强,具有强致癌性(尤其是肝癌),主要污染玉米、花生、棉籽、坚果等。
  • 赭曲霉毒素A(Ochratoxin A, OTA): 主要由赭曲霉和炭黑曲霉产生,具有肾毒性、肝毒性、免疫毒性及潜在致癌性,主要污染谷物、咖啡豆、葡萄及其制品(如葡萄酒)、香料等。
  • 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 ZEA): 主要由镰刀菌属产生,具有类雌激素作用,干扰生殖系统,主要污染玉米、小麦、大麦等谷物及其制品。
  •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 DON): 又称呕吐毒素,主要由禾谷镰刀菌等产生,主要引起食欲不振、呕吐、免疫力下降等,是谷物(尤其是小麦、玉米、大麦)中最常见的污染毒素之一。
  • 伏马菌素(Fumonisins, FBs): 主要由轮枝镰刀菌产生,与食道癌风险相关,主要污染玉米及其制品。
  • T-2毒素和HT-2毒素: 主要由三线镰刀菌等产生,毒性强,可抑制蛋白质合成,引起口腔及消化道损伤、免疫抑制等。
 

真菌毒素污染不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更严重危害人类和动物健康。长期低剂量摄入可能导致慢性中毒、致癌、致畸、致突变、免疫抑制、肝肾损伤以及生殖系统紊乱等;急性高剂量摄入则可能引发严重疾病甚至死亡。因此,建立灵敏、准确、高效的检测方法,对食品、饲料原料及成品进行严格监控,是保障公共健康、维护贸易公平的关键环节。

二、 明察秋毫:真菌毒素检测核心技术

真菌毒素检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通常包括样品采集与制备、提取与净化、检测分析三个核心步骤。检测技术的发展目标是追求更高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性、通量和便捷性,同时降低成本。

  1. 样品采集与制备:

    • 代表性采样: 由于真菌毒素在农产品中分布极不均匀(呈“热点”分布),科学、规范的采样方案至关重要,确保所取样品能代表整批货物的污染状况。国际组织(如FAO/WHO食品法典委员会 CAC)及各国标准对此有严格规定。
    • 样品制备: 将采集的样品进行粉碎、研磨、均质化处理,使其达到分析要求的细度和均匀度,以便后续有效提取。
  2. 提取与净化:

    • 提取: 使用合适的溶剂(常用甲醇、乙腈、乙酸乙酯或其混合液,有时添加酸、碱或水),将目标毒素从复杂的样品基质(如谷物中的蛋白质、淀粉、脂肪、色素等)中溶解分离出来。
    • 净化: 提取液中通常含有大量干扰物质,需要通过净化步骤去除。常用方法包括:
      • 固相萃取(SPE): 利用不同吸附剂(如C18, 免疫亲和柱IAC, 多功能净化柱MFC)选择性吸附目标毒素或杂质,达到分离净化目的。免疫亲和柱(IAC) 利用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原理,净化效果极佳,是目前确证性方法和高灵敏度检测的关键前处理技术。
      • 液液萃取(LLE): 利用目标毒素在两种互不相溶溶剂中分配系数的不同进行分离。
      • QuEChERS: (Quick, Easy, Cheap, Effective, Rugged, Safe) 一种快速样品前处理技术,尤其适用于多残留分析,通常涉及乙腈萃取和分散SPE净化。
  3. 检测分析技术:

    • 筛选法(初筛法): 适用于大批量样品的快速定性或半定量筛查,阳性样品需进一步确证。
      • 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 利用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反应和酶催化显色原理。操作简便、成本较低、通量高,有试剂盒形式,适合现场或实验室快速筛查。灵敏度一般可达μg/kg级别。
      • 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 基于侧向层析和免疫反应。操作极其简便快捷(几分钟出结果),无需仪器,肉眼判读结果(出现色带),是田间、粮库、加工现场等场景的理想快筛工具。灵敏度通常低于ELISA。
      • 荧光免疫层析法: 原理类似胶体金,但以荧光微球标记抗体,通过便携式荧光读数仪定量检测。灵敏度通常优于胶体金法,定量更准确,也可现场使用。
    • 确证法: 用于对筛查阳性样品进行准确定量和确证,具有高灵敏度、高特异性、高准确度,是法定仲裁方法。
      • 色谱法-质谱联用法:
        •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 当前真菌毒素多残留检测和确证的金标准。 LC高效分离毒素,MS/MS(三重四极杆)提供高选择性和高灵敏度(可达ng/kg甚至pg/kg级别),能同时准确定量多种结构迥异的真菌毒素,抗干扰能力强。仪器昂贵,操作维护复杂,需专业人员。
        • 气相色谱-质谱(GC-MS): 适用于具有挥发性的毒素(如某些单端孢霉烯族毒素),或衍生化后具有挥发性的毒素。灵敏度较高,但应用范围不如LC-MS/MS广泛。
      • 色谱法(非质谱检测器):
        •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配合紫外(UV)、荧光(FLD)、二极管阵列(DAD)或蒸发光散射(ELSD)检测器。曾是主流确证方法(尤其HPLC-FLD对于有天然荧光的毒素如AFTs, OTA灵敏度高)。相比LC-MS/MS,灵敏度和抗干扰能力较低,但成本相对较低。在某些单毒素或特定毒素组的检测中仍有应用。
      • 薄层色谱法(TLC): 经典方法,设备简单,成本低,可同时分析多个样品。但操作繁琐、重现性较差、灵敏度不高(一般为mg/kg级),主要用于初筛或作为辅助方法,已被更先进的免疫方法和色谱技术大幅取代。
 

三、 挑战与未来方向

尽管检测技术不断进步,真菌毒素检测仍面临挑战:

  • 基质复杂性: 不同食品/饲料基质差异巨大,干扰物质多样,对前处理和检测方法的通用性和抗干扰性提出高要求。
  • 痕量分析需求: 法规限量(MRLs)越来越严格(如欧盟对AFB1的限量低至2 μg/kg),需要发展更低检出限(LOD)和定量限(LOQ)的方法。
  • 多残留同时检测: 样品常被多种毒素共污染,需开发高效、高通量的多毒素同步检测技术。
  • 现场快速检测需求: 市场、田间、港口等场景对低成本、便携化、易操作、智能化的现场快检设备需求迫切。
  • 新型/隐蔽毒素: 需要关注新出现的毒素或被修饰(如结合态)的隐蔽毒素(Masked Mycotoxins),它们可能逃避常规检测但仍有毒性风险。
 

未来发展趋势聚焦于:

  • 高灵敏度高通量确证技术: 如高分辨质谱(HRMS)在LC-MS/MS平台的更广泛应用,提升未知物筛查和非靶标分析能力。
  • 便携智能快检技术: 基于新型纳米材料(如量子点、上转换荧光)、生物传感器(如适配体传感器、微流控芯片)、集成化微型设备,结合智能手机终端和人工智能算法,实现更灵敏、更便捷、更智能的现场检测。
  • 多重即时检测(POCT): 发展能同时检测多种毒素的快速检测平台(如多重免疫层析条、阵列传感器)。
  • 简化高效前处理: 持续优化和开发更快速、更环保、更高效的样品前处理方法(如新型SPE吸附剂、在线净化联用)。
  • 标准物质与方法标准化: 完善不同基质、不同毒素的标准物质(CRMs),推动检测方法和采样方法的国际统一标准化。
 

四、 结语

真菌毒素检测是构筑食品安全和饲料安全防线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从精准的采样到高效的提取净化,再到多样化的检测技术(从快速的现场筛查到高精度的实验室确证),整个流程都在不断发展完善以满足日益增长的质量监控需求和愈发严格的安全法规。随着科学技术的持续突破,尤其是高灵敏质谱、新型生物识别元件、纳米技术和人工智能的融合应用,真菌毒素检测将朝着更灵敏、更快速、更智能、更普及的方向迈进,为全球粮食安全和人类健康提供更强大的保障。持续投入研发资源,提升检测能力,完善法规标准体系,是有效控制真菌毒素风险,守护“舌尖上的安全”的必由之路。

检测资质
CMA认证

CMA认证

CNAS认证

CNAS认证

合作客户
长安大学
中科院
北京航空航天
合作客户
合作客户
合作客户
合作客户
合作客户
合作客户
合作客户
合作客户
合作客户
检测热点
2025-07-25
2025-07-25
2025-07-25
2025-07-25
2025-07-25
2025-07-25
2025-07-25
最新检测
联系我们
联系中析研究所
  • 服务热线:400-635-0567
  • 投诉电话:010-82491398
  • 企业邮箱:010@yjsyi.com
  •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航丰路8号院1号楼1层121
  • 山东分部: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唐冶绿地汇中心36号楼
前沿科学公众号 前沿科学 微信公众号
中析抖音 中析研究所 抖音
中析公众号 中析研究所 微信公众号
中析快手 中析研究所 快手
中析微视频 中析研究所 微视频
中析小红书 中析研究所 小红书
中析研究所
北京中科光析化工技术研究所 版权所有 | 京ICP备15067471号-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