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壁状涂料(亦称真石漆、岩片漆等)因其独特的立体砂壁质感、逼真的石材效果及优异的耐候性,广泛应用于建筑外墙装饰。为确保其工程质量和使用寿命,系统、严格的检测至关重要。以下是砂壁状涂料检测的核心内容:
一、 原材料检测 (入场把关)
- 骨料(彩砂/岩片):
- 粒径与级配: 筛分法测定不同规格骨料的占比,确保符合配方设计,影响涂层质感、施工性和最终外观均匀性。
- 颜色与色差: 目视比色或色差仪(如分光光度计)测量,确保批次间颜色一致性,避免上墙后出现色差。
- 含泥量/含粉量: 淘洗法测定,过高会影响涂料的粘结强度和耐水性。
- 耐光性/耐候性: 人工加速老化(如氙灯)或自然曝晒评估骨料颜色稳定性。
- 含水率: 烘干法测定,影响涂料储存稳定性和施工性。
- 基料(乳液):
- 固含量: 烘干法测定,直接影响涂料的有效成膜物含量和成本。
- 最低成膜温度(MFFT): 测定乳液形成连续涂膜的最低温度,指导施工环境温度。
- 稳定性: 考察储存过程中的抗分层、抗结块性能。
- 助剂: 按供应商规格或内部标准进行关键性能验证(如增稠剂粘度、分散剂效率等)。
二、 涂料生产控制检测
- 在制品粘度: 斯托默粘度计或旋转粘度计测定,确保批次间施工粘度一致。
- 细度: 刮板细度计测量,控制最大颗粒粒径,影响喷涂效果和涂层表面状态。
- 储存稳定性:
- 热稳定性: (50±2)℃恒温烘箱存放规定时间(如7天/30天),观察是否结块、分层、返粗等。
- 低温稳定性: (-5±2)℃或规定低温下冻融循环数次(如3次),观察恢复室温后状态是否正常。
三、 涂料成品性能检测 (核心环节)
- 施工性能:
- 施工性: 实际喷涂或刮涂,评价出料顺畅性、雾化效果、涂布率、是否流挂、飞溅等。
- 干燥时间: 指触干、表干时间(GB/T 1728)。
- 涂膜基本物理性能:
- 外观: 目视检查涂膜是否均匀、有无颗粒、气泡、裂纹等缺陷,颜色、纹理是否符合要求。
- 干燥状态附着力: 划格法(GB/T 9286)或拉拔法(GB/T 5210)测定涂层与基材的粘结强度。
- 浸水后附着力: 试板浸水规定时间(如96h)后擦干,立即测试附着力,评估耐水后粘结力保持率。
- 耐碱性: 饱和Ca(OH)2溶液浸泡规定时间(如48h/96h),观察涂层是否起泡、掉粉、脱落、变色。
- 耐水性: 去离子水浸泡规定时间(如96h/168h),观察涂层变化。
- 耐候性与耐污性:
- 耐人工气候老化: 氙灯老化仪(GB/T 1865)或紫外老化仪(GB/T 23987)加速测试,评估保光率、色差变化(ΔE)、粉化、开裂、剥落等级。测试周期通常600h/1000h起。
- 耐沾污性: 采用标准污染源(如配制灰)涂刷或粉煤灰悬浊液喷涂(GB/T 9780),清洗后测定反射系数下降率或白度恢复率。
- 功能性:
- 透水性: 对需要“呼吸”的外墙,测试水蒸气透过率。
- 防火性能: 依据相关标准(GB 8624)测试燃烧等级(如A级)。
- 耐温变性(冻融循环): 模拟冬夏温差(如-20℃冻4h,+50℃烘4h为1循环,进行5/10次),观察涂层开裂、剥落情况。
- 环保性:
- VOC含量: 按GB 18582等标准测定。
- 有害重金属(可溶性铅、镉、铬、汞): 按相关标准检测。
四、 施工过程与涂层验收检测
- 基材处理检查: 强度、平整度、清洁度、含水率、pH值等是否符合要求。
- 施工环境监控: 温度、湿度、风力是否在涂料允许范围内。
- 湿膜厚度: 湿膜厚度规测量,预估干膜厚度。
- 干膜厚度: 涂层完全干燥后,用超声波测厚仪或磁性测厚仪测量,确保达到设计要求。
- 涂层外观与整体效果验收: 大面积目视检查颜色均匀性、纹理一致性、有无漏涂、流挂、接茬等缺陷。
- 关键性能复测(必要时): 如对重要项目或存在疑虑部位,可在现场取小样或在同条件养护的样板上复测附着力、耐水性等。
五、 检测注意事项
- 标准依据: 严格遵循现行有效的国家标准(如JG/T 24《合成树脂乳液砂壁状建筑涂料》)、行业标准、地方标准或双方确认的技术协议。
- 取样代表性: 按规定方法随机取样,确保样品能代表整批产品。
- 试板制备: 严格按照标准规定(基材类型、处理方式、涂布量、涂布道数、养护条件与时间)制备试板,结果才具可比性。
- 实验室环境: 温湿度控制(通常23±2℃,50±5% RH)对测试结果影响显著。
- 仪器校准: 确保测试仪器在有效校准期内。
结论:
砂壁状涂料的检测是一个贯穿原材料、生产、施工、验收全流程的系统工程。通过科学严谨的检测手段,可以有效控制产品质量,保障施工效果,最终实现涂层的长期装饰效果和防护功能。选择适用的检测项目,严格执行标准规范,是确保砂壁状涂料工程成功的关键。